4月2日,由內蒙古科協、教育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共同主辦的第36屆內蒙古自治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評問辯在呼和浩特舉行,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本屆大賽采取網絡答辯和線下評審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評審。
本屆大賽以“創新·體驗·成長”為主題,共收到12個盟市推薦的1010項參賽作品。其中,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305項、科技輔導員科教創新成果163項、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68項、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369幅、青少年科學影像作品105項,內容涵蓋數學、物理與天文學、化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工程學、環境科學、行為和社會科學等主要基礎學科領域。經過材料審查和專家評審,56項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23項科技輔導員科教創新成果參加終評問辯。
大賽按照相近學科將參賽項目分為三組,隔著電子屏幕,青少年選手有序進入“考場”,通過互聯網向評委們展示自己的科技創新作品,專家評委就項目背景、研究過程及創新點等方面進行了問答交流。大賽組委會將根據評審結果,確定大賽一、二、三等獎,并擇優推薦20個項目參加今年7月在長春舉辦的第3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按照青少年科技競賽改革工作要求,大賽組委會對賽事《章程》《規則》進行了系統修訂,大賽首次設立了評審監督委員會、科學道德和倫理審查委員會,進一步規范競賽組織程序,細化作品查重工作,對評審工作進行全程監督,對參賽者在項目研究的全過程遵守科學研究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等進行嚴格審查,進一步提高大賽質量和水平。
內蒙古自治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面向全區中小學生和科技輔導員開展的一項全區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自1982年開展以來,大賽規模不斷壯大,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覆蓋全區12個盟市103個旗縣(市區)的青少年品牌科技創新賽事,每年參賽人數超過30余萬名,開展各類發明創造、科學實踐、社會調研等不同形式的創新創意活動100余場,是內蒙古自治區青少年展示創意才華、體驗科學之美的重要平臺,為全區培養創新型后備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喬予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