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英才計劃”學生培養,激發青少年科學研究興趣,開闊科學視野,涵養科學精神,樹立科學報國遠大理想,助推“雙減”工作實施,8月7日至8日,由內蒙古科協科技教育和創新服務中心組織開展的全國“英才計劃”內蒙古學員暑期綜合實踐研學活動走進包頭,來自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呼和浩特分校的英才學員和輔導教師30余人通過實地參觀、現場教學、專家講學等方式,開啟了一場形式多樣、豐富多元的研學之旅,學生在行走的課堂中去學習、去體驗、去探索,確保學生 “研”得有理、“學”得有趣、“旅”得快樂、“行”得安全。
滿懷興奮與期待的學員一下火車,便乘車來到中國兵器一機集團展覽館。主戰坦克、輪式裝甲車、全地形車……各種軍事裝備映入眼簾,特別是當學員們看到了“一五”期間至今,軍事裝備的發展變革,不禁為“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偉大變革深感自豪與驕傲。學員們在高防護特種車、多功能消防搶險救援坦克等設備旁久久駐足,深刻感悟了中國兵器一機集團“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兵工精神。學員們紛紛表示,要學習一機用大國工匠精神打造民族品牌的奮斗精神,在未來砥礪前行,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離開一機集團展覽館,學員們意猶未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感染著每一位學員。來到北方兵器城,學員們再一次置身于裝甲車、火炮、戰斗機和導彈中間,共和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門高射炮、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導彈、自主研制的第一種噴氣式戰斗機、亞洲第一大口徑火炮、共和國最早的蒸汽機車——上游0932號……走在其中,學員們親手觸摸一下這些冰冷的“戰士”,猛然間仿佛置身于槍林彈雨中間,每一個學員無不被眼前的這一件件展品所震撼,在這里,那些展品不僅是展品,更是功勛的記憶。
“如果,你失去了左手、左眼,右腿被炸殘,身上留有幾十處彈片,你能做什么?如果,你的精神上受到折磨、肉體上受到摧殘,你還能做什么?”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向世界展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無悔一生。走進吳運鐸事跡展覽館,“把一切獻給黨”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學員們了解到吳運鐸帶領工人們克服種種困難,為部隊制造急需的槍炮彈藥、在山溝里建立新四軍第一座兵工廠、制造出新四軍的第一支步槍、曾身負100多處傷仍堅持戰斗在生產科研第一線的英勇事跡。學員們被吳運鐸身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人民兵工精神深深鼓舞,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新時代青年肩負的責任與擔當,進一步堅定了學員們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使命的決心。
走進包頭稀土博物館,800多件館藏文物和展、藏品訴說著世界228年稀土發現以來人類開發、利用稀土的精彩故事,展示著中國稀土88年歷史文物,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見證、記錄中國稀土工業起步、發展的生生不息、澎湃活力、薪火傳承的展、藏品?!把矍凹毿〉陌咨勰┚褪菕伖夥?,它是每一個有屏幕的電子產品不可或缺之物。我手中的小小磁環,是汽車、航天、航空等領域的生命?!眳⒂^結束后的座談環節,正高級工程師胡文鑫為學員們講述鋼鐵行業近年來的現狀、生產工藝流程、稀土功能材料發展前景等,學員們深切體會到稀土元素怎樣撬動了工業生產的大局,怎樣便利了人類的生產生活。通過參觀交流和專家講學,學員們還深深感受到基層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稀土產業的砥礪發展。在“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學員們深入了解了包鋼的建設發展史,現場感受“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的生動場景和偉大實踐。一張張記錄時光痕跡的圖片、一件件承載歲月的實物展品,述說著包頭的建設發展史,展現著包頭的萬千氣象,學員們聚精會神地聽講,并踴躍參與現場互動,收獲頗豐。
學員們來到黃河街道友誼十九社區,朱紅色的鋼架結構上,“友誼19會客廳”幾個大字分外奪目。穿過寬敞的小區道路,極具年代感的大煙囪,2000平方米的居民活動室,煥然一新的社區休閑文化廣場,與“齊心協力建包鋼”息息相關的墻繪、雕塑和文字隨處可見,仿佛重回到了建設包鋼的那段火紅年代?!拔覀冃^是包鋼職工的家屬樓,許多居民都是當年隨父輩從五湖四海來到包頭的包鋼建設者,去年我們進行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融入了許多和‘建設包鋼’有關的設計?!惫ぷ魅藛T介紹說,友誼十九社區是目前自治區單體面積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小區,共有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十多個民族。為了使學員進一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社區工作人員還邀請剪紙老師現場傳授學習剪紙的方法和技巧,手把手指導學員進行剪紙入門的訓練。隨著剪刀的起起落落,學員們手中平凡的紙張變成了一幅幅靈動的剪紙作品。
都說黃河九千九百九十九道灣,有一灣,流經包頭。這一灣,并不洶涌。在九原區哈林格爾鎮,靜靜的黃河邊上,是黃河景觀大道,大道旁,一架高大的水車在和煦的微風中吱喲喲地轉個不停。干打壘、原木樁、石圍墻,一根根老屋椽檁、一件件曾經忙碌而今歸于靜謐的老物件訴說著黃河兩岸人民千百年來的熾熱生活,講述著古老黃河匠人的歷史與傳奇。這里便是包頭“黃河謠文創園區”,園區內最為人稱道的,則是“黃河謠工匠博物館”,館內設有實景油坊、酒坊、地毯坊、老磨坊、織布坊等28個工匠坊,共2萬多件老物件?!巴?!這是什么?我從來沒見過!”“這是鐵犁,裝有鐵制犁鏵和犁鏡,需由黃牛牽引,才能給泥土翻松,直至可以耕種的標準……”鐵匠鋪里琳瑯滿目的“家伙事”,毛匠師傅手里的“小玩意兒”等等,學員們都直呼“不認識、沒見過”,置身這里,大家仿佛回到了阡陌縱橫的農耕時代。學員們紛紛表示,看了這些農耕生產工具,真實感受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來之不易,領略到了傳統農耕民俗文化的無窮魅力。
活動期間,學員們還參觀了黃河紅色藏報館、黃河謠昆蟲藝術館,并進行了拓展訓練。
“英才計劃”是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旨在發現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優秀中學生,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輸送后備力量。未來,自治區科協科技教育和創新服務中心作為“英才計劃”自治區管理辦公室,將持續發揮“英才計劃”在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以及在廣大青少年中營造向往科學、崇尚科學的濃厚氛圍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與科普助力“雙減”和科普助力鄉村振興相關活動緊密結合,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研學基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技教育資源,不斷拓寬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覆蓋面,努力豐富青少年科技教育內容,創新活動開展形式,為我區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全區青少年科學素質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周亞軍)